《招隱》、《玄默》、《長清》的歷史背景: 魏晉玄學,清談
王弼(226—249)解釋老子認為「無」生「有」。
「無」代表者: 沒有人為的,沒有規範的,沒有邊界的,也代表不虛偽,真實的
嵇康 (223-262)對「無」的文化詮釋: 《聲無哀樂論》
音樂不代表人的情感,聲音屬於自然的,
「無」聲三奏:
《招隱》: 對於不虛偽的嚮往: 人為的聲音不如自然的聲音
《玄默》: 「無」的內心體會 自我消融在造化中
《長清》: 「無」的藝術呈現 絕對音樂,音樂自身有其條理與邏輯
招隱:
《招隱》引用魏晉時代左思 (約250年—305年)的兩首詩當其曲材:
招隱詩之一
杖策招隱士,荒塗橫古今。
巖穴無結構,丘中有鳴琴。
白雲停陰岡,
清音.
何事待嘯歌?灌木自悲吟。
秋菊兼餱糧,幽蘭間重襟。
躊躇足力煩,聊欲投吾簪。
招隱詩之二
經始東山廬,果下自成榛。
前有寒泉水,聊可瑩心神。
峭蒨青蔥間,竹柏得其真。
弱葉棲霜雪,飛榮流餘津。
爵服無常玩,好惡有屈伸。
結綬生纏牽,彈冠
惠連非吾屈,首陽非吾仁。相與
觀所尚,逍遙撰良辰。
《玄默》的介紹如下:
「臞仙曰,是曲者,或謂師曠之所作,又雲嵇康,莫知孰是,蓋古曲也,自周春秋之世有之。其曲之趣也,小天地而隘六合,與造化競奔,遊神於沖虛之外,使物我兩忘,與道同化,有不能形容之趣焉。達者得之。」《神奇秘譜》
《長清》為「嵇氏四弄」之一。「四弄」為純粹的音樂,沒有內容,只顯現自然之「和」。《玄默》還以「無」的體會過程當作音樂的內容,《長清》連「無」的內容都不要。可以說是「無」最徹底的展現。
「無」聲三奏與《谿山琴況》
一曰逸先正云:「以無累之神合有道之器,非有逸致者則不能也。」其人必具超逸之品,故自發超逸之音。本從天性流出,而亦陶冶可到。如道人彈琴,琴不清亦清。朱紫陽曰:「古樂雖不可得而見,但誠實人彈琴,便雍容平淡。」故當先養其琴度,而次養其手指,則形神並潔,逸氣漸來,臨緩則將舒緩而多韻,處急則猶連急而不乖,有一種安閒自如之景象,盡是瀟灑不群之天趣。所以得之心而應之手,聽其音而得其人,此逸之所徵也。
「逸」的不同呈現
唐孫位《高逸圖》

元王蒙谿山高逸軸

